“购房前先看看有没有‘五证’,交易过程中有哪些法律约定……这些以前我都不太懂,今天听律师一讲,就明白了。”近期,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居民李女士有购房需求,但有些专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她,“听说街道开展公益法律咨询服务就来看看,在家门口真的很方便。”李女士表示。
9月12日,“东城新韵·公益律师服务团”走进胡同,来到东四街道统战工作站,开展公益法律咨询服务。东城区新联会理事、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凯带领律师团队,现场为十几名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内容涵盖房产纠纷、侵权纠纷、邻里纠纷、子女赡养、物业管理等方面。
9月12日,“东城新韵·公益律师服务团”来到东四街道统战工作站,开展公益法律咨询服务。罗鲁峤 摄
据悉,“东城新韵·公益律师服务团”是东城区委统战部联合东城区司法局共同推进的公益服务项目,旨在发挥东城新联会中的律师理事作为新阶层领域代表人士,在助力基层社区治理和公益法律服务中的独特优势和带动作用。该项目脱胎于东直门街道“法育家园”工作,由东城新联会律师理事张伟发出倡议创立“东城新韵·公益律师服务团”项目。该项目在东直门街道试行1年后,依托各街道统战工作站体系,于今年5月在全区各街道全面推开。
至今,东城新联会已有19名律师带领团队走进各自所在的街道开展公益服务活动,杨凯便是其中之一。近日,杨凯还牵头组建了东四街道公益律师服务团,更加直接地服务社区居民。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活动是一个良好开始,为未来普法工作常态化奠定了基础,以后每个月都会带领团队走进东四街道,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法律讲座等公益活动,做好基层普法工作,为基层治理注入更多法治力量。(完)(《中国新闻》报作者 罗鲁峤 图文报道)
中新网赤峰9月14日电 题:“小社区”里“大团结”,探访内蒙古多民族聚居社区
“无论走到哪里,我也是草原的孩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歌舞,吸引了社区居民和参观者的目光。这是十余位乌兰牧骑队员正在排练。
9月8日,社区居民在临潢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室内排练歌舞。 记者 孙翔 摄
党群服务中心是临潢家园社区的“心脏”,集合了医保服务、法律咨询、理论宣讲、科普宣传、民情恳谈等多项功能。这个空间更是社区居民的“大学”,一周七天均向民众开放,歌舞、书法、刺绣等都有单独的教学区域。近日,记者随中国记协组织的调研活动走访此地。
9月8日,居民在临潢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练习刺绣。 记者 孙翔 摄
“我们社区居民有12000多人,多民族组成的家庭有1300多户,占到总户数的31%。”据临潢家园社区党委书记吴晓华介绍,社区内生活着汉族、蒙古族、壮族、回族、畲族、朝鲜族等13个民族的居民。团结、融合、包容已成为社区文化底蕴。
“这里学生没有学费,老师没有报酬。”退休教师、蒙古族书法爱好者朝格吉勒图每周会来社区教授蒙汉双语书法。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蒙古族文化,他发挥自己精通蒙汉文字的特长,练习“蒙汉合璧”书法。
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蒙汉合璧书法更兼具民族融合特色。朝格吉勒图在传承古代蒙汉合璧书法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书法的要求和特点,将蒙汉两种书法融会贯通。
“蒙汉合璧书法洋洋洒洒,将蒙文和汉字放在一起正如蒙汉民族融合一样,和谐共生。”朝格吉勒图说道。“蒙汉合璧”书法作品,通常按照蒙文和汉文的书写习惯,从左向右为蒙文,从右向左为汉字,在中间处落款。
“与人为善、与邻为友。”社区汉族居民崔立军也常来听朝格吉勒图教的书法课。崔立军有书法基础,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均有功底。在社区融合氛围的影响下,他也会学习蒙文书法,在节庆时写“新年好”等祝福语送给邻里。
赤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融合地区,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始终伴随着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在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四处可见蒙汉双语的内容;还设有“民族融合小课桌”、不同民族习俗的介绍展板、多民族服饰展示等。
临潢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展示民族服饰。(临潢家园社区供图)
“我们都在一起打球、跳舞。”社区汉族居民宫彩珍经常来社区活动室打乒乓球。谈起与多民族邻居、队友的相处之道,她倾向于把“尊重”放在第一位,尊重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了解其历史文化。(完)